
趨勢丨《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出臺:構建綠水青山新格局
2024 Nov 27 中國ESH法規
法治化生態保護補償是提升生態文明治理能力的重要標誌。《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整合和優化了現有的碎片化生態保護補償相關法律法規,推動了補償立法的提質增量。這是世界上首個專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法律,也是中國獨特的實踐。通過法治化生態保護補償,可以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功能完整性,從而為人類提供永續的生態福祉和資源保障。這種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助於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後代子孫留下更為美好的生存環境。
——Lyn Lin,環一永續發展高級顧問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佈《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項法規將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保護補償的規定和要求以及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以綜合性、基礎性的行政法規形式予以鞏固和拓展,以實現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目標。
《條例》共有6章33條,主要規定了以下內容:
生態保護補償
一是明確了生態保護補償的內涵。生態保護補償是指通過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等方式,對按照規定或者約定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激勵性的補償。
工作原則和工作機制
二是明確了工作原則和健全的工作機制。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張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堅持激勵與約束並重,堅持統籌協同推進,以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同時,要求縣級以上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相關工作。
財政縱向補償
三是規範了財政縱向補償。國家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對重要生態環境要素保護以及在生態功能重要區域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補償。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補償資金及時撥付給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優先用於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等。
地區間橫向補償
四是完善了地區間橫向補償。鼓勵各地政府通過協商等方式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生態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共同發展。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將給予引導支援,為補償機制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
市場機制補償
五是鼓勵推進市場機制補償,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生態保護補償基金,依法有序參與生態保護補償。
保障和監督管理
六是強化了保障和監督管理。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及時下達和核撥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對於資金使用不當的行為將嚴肅處理。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情況將依法及時公開,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與規範。

圖片來源:Kapellen
這項《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的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永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援。
通過簽署和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政府表明瞭其致力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決心。這項法規的制定不僅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貫徹,也是對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保護的重要決策和要求的落實。政府將通過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等多種方式,對生態保護工作進行激勵性補償,以期推動全社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中來。
EFC環一 |專注永續發展的全球化科技服務公司
核心業務|ESG與法規合規 安全與應急管理 環境與永續發展
EFC環一永續發展實驗室
一個創新型實驗室,專注於永續發展各項議題的服務創新、產業鏈創新、產品創新。成員來自金融、永續發展、工商管理、環境科學、機械工程等不同的專業,擁有的資質包括CESGA認證ESG分析師、B Consultants 中國共益諮詢師、TRUE Advisor 廢棄物零填埋認證顧問、CISI英國特許證券協會ESG證、CFA ESG 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ESG投資證書。
